“最美逆行者子女守护计划”,文正学子以己之力,

来源:团委发布时间:2020-03-18浏览次数:1605

  “小朋友准备好了吗?准备好的话,我们开始视频通话调试设备了哦。”3月9日晚19:00,我院2018级汉语言学生高勖夷开始进行一堂特殊并且意义非凡的线上教学。



(志愿者线上教学现场)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医务工作者们义无反顾奔赴防控战疫第一线,忠实守护、保障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穿上防护服,他们是抗击疫情的战斗英雄;脱下防护服,他们是普通家庭的精神支柱,他们恪尽职守,舍小家,顾大家,以奉献完成最美逆行。

为解决“最美逆行者”的后顾之忧,助力其未成年子女幸福、快乐成长,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团委积极响应“最美逆行者子女守护计划”,联合苏州市立医院团委共同开展“守护计划”活动,组建志愿服务团队,为抗击一线人员的未成年子女提供学业辅导、心理陪伴、自护教育等志愿服务。

活动前期准备主要分为问卷调查、公开招募、面试与培训、对接与配对四个阶段。在与医疗单位取得对接,先与医务人员子女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合理分析需求,制定志愿活动内容。在对数据进行统筹规划后,于单位和学院进行双向公开招募,收集报名表,学院根据志愿者报名情况进行线上面试并选定人选。本次活动,我院团委与苏州市立医院本部、东区、北区三个园区17位医务人员子女取得联系,于学院公开招募志愿者20位,共打造17对志愿辅导队伍。为使活动合理化、规范化,结合招募实际情况,我院特制定“守护小组”的《志愿者指导手册》,对活动流程、制度、方案等进行详细描述。



(志愿者指导手册)

2月29日下午3:00,我院团委实践部与青管部组织召开“守护小组”视频会议,进行统一的志愿者线上培训。本次会议旨在点明活动意义,详细讲解志愿者培训指导手册,严格规范志愿者的志愿服务行为,为今后活动安全、有序地开展提供保障。会议结束后,志愿者与家长之间完成线上一对一的对接和配对工作。

(志愿者授课

3月2日本次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活动第一阶段以学业教育和心理教育为主题,通过在线联系的形式,结合实际进行一对一、多对一的线上交流互动。课程内容涵盖趣味英语单词、美术绘画、语文知识、历史知识、数学、作业难题讲解等多方面,在授课过程中,志愿者采用提问、ppt放映、手绘等形式一步步引导孩子的兴趣与理解。针对学龄前儿童教学,志愿者则结合儿童故事绘本,以生动形象的配音和讲解进行视频录制。针对有部分学龄前儿童,志愿者主动录制讲故事视频,供家长和小朋友自行选择(www.cloub.cn/shjh)。活动第二阶段则是进行定期的阶段性回访和反馈,及时了解相关情况,根据问题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措施,以此来推动活动的完善。

(课程内容



(儿童故事录制)

线上交流与教学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学业上的进步,志愿者的陪伴更给孩子们的心灵带来了些许温暖与快乐。志愿者丁燚菲表示:“孩子们聪明、学习认真,有着较大的求知欲,惹人喜爱。教授过程虽然辛苦,但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我的陪伴下,他们不再那么孤单,这也让我十分有成就感。同时,在日常和孩子们的交流中,我也了解到了一线工作人员的辛苦,对他们心生敬佩。”对接人员王莹表示:“对接工作使我有了跟志愿者交流讨论的机会,他们和我分享有趣的日常小互动,让我感到“守护计划”不仅仅是我们守护小朋友,更是一种纽带,是在人心惶惶的时候给小朋友、志愿者以及我们对接人彼此精神上的温暖和慰藉。”

志愿者在结束课程之后,按照团委统一要求填写志愿活动反馈表,包括教学过程、活动记录、授课备注等内容,以此明确教学进程,反思教学不足,便于志愿者及时调整后续课程计划和授课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志愿者与家长保持密切交流,不少家长表示本次活动不仅给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也给孩子带来了不一样的陪伴。参与本次活动的其中一位家长说道:“自己在孩子学习上的帮助存在欠缺,而志愿者制定的辅导计划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补足,相信在其陪伴和引导下,孩子一定会取得进步,我们很放心也很感谢。”大多数家长也与志愿者们反馈自己家的孩子把志愿者当做朋友和榜样,期盼与志愿者的上课和交流。

活动负责人李筠辉表示作为一名党员,无论何时都要始终记得自己的责任与使命,贡献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他谈道:“我始终记着支部书记的一句话,‘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我所工作的团委,一直倡导“家”文化,而在这次的疫情期间,就是“家国情怀”,作为团委的一份子,我应当尽己之力积极组织、参与此次活动;而身为一名党员,疫情当前,我应该、也必须付诸行动。我一直在想:17年前非典的时候,我还是小朋友,17年后的今天,即使所学并非医学专业,但我仍有热忱之心,动员身边人,共同为一线的战士们做些事情。”

孩子们乐于交流,家长们给予信任,志愿者热情参与,工作人员积极配合,活动不断完善进步,本次“守护计划”活动正在朝着更好的方向顺利开展。(文/邵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