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与传播学院信仰公开课系列活动——走进河阳山歌馆

来源:团委发布时间:2024-11-05浏览次数:10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苏州考察时关于深入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吴歌这一苏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汇聚育人合力搭建特色信仰公开课平台,加深苏城学子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10月29日,城市文化与传播学院团委书记孙兰镇团委副书记徐宁带领30余名学生代表与学院学生第三党支部党员齐聚张家港市河阳山歌馆,依托吴歌工作坊开展探访吴歌文化,研究历史传承校级信仰公开课出席本次信仰公开课的嘉宾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阳山歌项目江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尹丽芬、苏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陈社珍、张家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龚晓东、张家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骆小妹

2006年5月20日,吴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阳山歌为吴歌的重要支脉之一。如今的张家港市是全国唯一命名的“中国吴歌之乡”,河阳山歌以张家港凤凰镇为传唱中心,是江苏省各地吴歌中篇幅最长、抄本最多的代表,其中,一首《斫竹歌》把人们的目光带到了远古的黄帝时期,甚至改写了中国音乐史和诗歌史,被一些学者誉为“中国古歌谣活化石”

河阳山歌馆位于张家港市凤凰镇集展示演艺、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设施。走进展馆,非遗传承人龚晓东带领同学们一一参观了历史文物陈列馆、历史名人馆、山歌演艺馆,详细介绍河阳山歌的历史脉络、文化内涵及艺术特色馆内丰富的图文资料及历史文物也使同学们对河阳山歌有了初步直观的认识通过龚晓东细致的讲解同学们了解到河阳山歌作为吴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和人民的生活智慧,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有着不可忽略的文学地位和学术地位

具有6000年历史的河阳山歌是河阳地区劳动人民自己创造的原生态歌谣代表作《斫竹歌》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次唱响中央电视台,使全国人民充分领略了河阳山歌的无穷魅力。在展馆的小剧场内,同学们有幸现场观赏到了四位非遗传承人的精彩演绎演唱者们用真挚的情感和精湛的技艺诠释了河阳山歌的独特魅力《日落西山黄里黄》《盘歌》《河阳城里好白相》充满地域特色的歌词和曲调里,大家仿佛回到了古老的河阳城,感受着先辈们的生活劳作气息。表演结束后,龚晓东现场教授同学们演唱《斫竹歌》传授河阳山歌的基本唱腔与表演技巧,同学们大声跟唱,学习与互动领悟到了河阳山歌演唱表演的精髓所在对苏州张家港市拥有这样优秀的文化遗产感到十分骄傲和自豪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传统人文土壤有弱化倾向,不少非遗项目面临“断代失传”的危机非遗不应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几行陌生文字,而应是鲜活地存在于人们日常用度和体验当中。为此,徐宁代表同学们围绕如何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相关内容与龚晓东进行了深度交流

首先,围绕张家港市对于保护与传承河阳山歌的做法,龚晓东分享了凤凰镇“七个一”的宝贵经验,构建一个传承基地、组建一支专业队伍、搭建一套创作班子、建立一套运作机制、编制一套教学教材、实现一种社会效益、提供一个展示平台。张家港市凤凰镇始终立足当下、面向未来,不断与时俱进,按照现代理念、通过发展创新融入现代生活,形成一又一非遗“新浪潮”。

对于如何激发00后大学生非遗文化的保护热情这一问题,龚晓东表示,河阳山歌艺术团始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坚持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通过身边人身边事创作手法先后创排了《嫂娘》《永远的拐杖》等一系列优秀作品,曲调优美动听糅合多种艺术形式,用年轻的方式,托举传统文化,使越来越多的青年成为非遗传承的主力军,推动非遗从“小众”逐渐走向“大众”,为非遗注入新的活力和希望。

弦歌悠扬,薪火永续。此次“信仰公开课”分别从理论学习与实际传唱两个环节为同学们带来场意义深刻吴歌文化体验活动使同学们深刻领悟非遗文化的魅力,实现了非遗文化苏城青年的双向奔赴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盛世,应秉持高度的文化自信,以情怀去传承,借传播去赓续,城市文化与传播学院将携手校团委(美育中心),依托吴歌工作坊与苏城学子们共同守护吴歌这份珍贵的文化瑰宝,为非遗文化传承发展贡献青春的智慧与力量。